top of page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文/蘇秀婷整理

為了保留在地歷史與生活空間而被設置

大溪是具有魅力的觀光城鎮,其中「木藝」既是在地人的工藝特色,更是生活美學。2011年,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因辦公空間不足,計畫將「警察局日式宿舍群」拆除興建為警政大樓,同時引發是否拆除「大溪國小日式宿舍」,主要原因是該土地使用分區屬停車用地,因壅塞的停車問題有提出興建停車場的爭議。不過,文史團體憂心失去城市歷史和過往的生活空間,積極反對拆除老屋。2012年縣政府同意將「警察局日式宿舍群」、「大溪國小日式宿舍」等22戶日式宿舍建築群,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而在大溪成立一座生態博物館的構想就被提出。目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編制為直轄市轄下的二級單位。

 

以木藝、常民文化、職人、地域振興為創館理念

換言之,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無圍牆」的博物館,並不限於單一館舍,以整個區域的文化資產空間、街角館等都是博物館範圍。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創館結合大溪歷史文化、生活美學、自然人文、木工藝技藝與生產,成為在地的新亮點,因此博物館的經營理念除了「倡議木藝生活」外,也有「保存常民文化」、「恢復職人榮光」、「推動地域振興」等,將整個大溪生活都視為保存推廣的內容。

 

周邊諸多的公有館舍和民間街角館成為館舍

2014年開始修復各館舍等工程;2015年1月1日成立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2015年3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參觀,目前(2017年)擁有包括壹號館、大溪武德殿、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四連棟、藝師館、李騰芳古宅、工藝交流館等在內的7處公有館舍,以及16處結合民間的街角館成為館舍,藉此讓民眾也可參與地方文化事務的推動,例如「蘭室」是藝術和文創展覽空間和交流平台;「輕便車足跡館」展示木藝輕便車和繪製藍圖;「達文西瓜藝文館」販售地方民俗藝品和自創商品;「新南12」讓各文創品牌進駐,並有藝文展覽及交流講座等,館舍間則是透過公車或公路等系統對外聯繫。

 

 

 

 

 

 

 

 

 

 

 

             圖 1:大溪國小日式宿舍壹號館                             圖 2:武德殿(普濟路35號) 

                                     (資料來源:WalkerLand窩客島網頁,2015)

 

 

 

 

 

 

 

 

 

 

 

 

 

 

 

 

 

 

 

圖 3:周邊公有館舍和街角館合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資料來源: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2017)

 

展覽以歷史文化發展、木器產業文化、常民生活文化、核心館基地脈絡為核心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大溪的「歷史文化發展」為基礎,擬定出「木器產業文化」、「常民生活文化」和「核心館基地脈絡」等4個博物館展示資源為核心,其展示架構如下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2014)。

 

1.歷史文化發展:

大溪發展有2百多年歷史,早年由拓墾宗族和經由水運來到大溪生活的各人士所譜成,且地方上有許多的文史工作者、地方仕紳,和在地社群推動和支持,促成許多公共事務的發展。展示著大溪的歷史發展、產業發展、社群組織變遷、地理環境、聚落與老街等。

2.木器產業文化:

大溪的木器與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從日常生活、民間信仰,以及生命禮俗等,都使用到木藝相關的產品。大溪木藝產業在1970年代因進口家具而沒落,今日重新尋求轉型和發展。因此,展示了木器製作的知識,也傳遞了匠師的培養過程和生活,並釐清與木器產業相關的林業,從清代至戰後,到今日於山林中的樣貌和變化。

3.常民生活文化:

大溪人的傳統飲食文化包含月光餅、百年油飯、車輪粿、豆干等各種具在地食材特色和地方知識的美食。採買則以大溪市場為山珍和外地物產互通有無,也有「辦桌」的風潮。因河運和木器產業富裕,更曾有為數不少的布行和洋裁/西裝店,以及美容院、理髮院老店,甚至是娛樂的戲院,或是陀螺等運動。另外,浣衣亭(洗衫坑),則是街坊鄰居閒話家常的所在。使得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展示著傳統居民各種生活樣態、需求、服務等,包含著居民的食、衣、住、行和樂、老行業等,讓城鎮的特質、記憶可被再次呈現出來,形成大溪特有的居住型態和生活景觀。

4.核心館基地脈絡:

展示著大溪國小日式宿舍的脈絡,包含基地的歷史、建築的研究、住戶的故事;以及大溪分局日式宿舍群的脈絡,包含大溪地區警政發展、區域空間、宿舍建築研究、警眷住在這裡的故事等。

 

表 1:整體展示資源架構

                            (資料來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2014:89-93)

 

以桃園大溪的「森」和「水」設計出館徽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有設計出館徽,讓未來博物館的營運可更符合該館理念、宗旨。館徽是融合「大漢溪水運」及大溪豐沛的「森林資源」而設計,意圖展現出大溪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木藝,以及常民風華的意象。館徽使用「森水街館」元素,主要是大溪老城區因「森」的開發及「水」的貿易,發展熱絡形成「街」,百年歷史累積形成了大溪木博「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2017)。

 

 

 

 

 

 

 

 

 

 

 

 

 

 

 

 

 

 

 

 

 

圖 4: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館徽

 

大溪木藝產業與歷代繁華的河運和林大家族聘請匠師有關

大溪從清代開始發展就逐漸形成繁華的風貌,當時大漢溪河運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轉運樟腦、木材、茶葉等物品。而木藝會如此興盛、具有淵源流長的歷史,和1810年代時,林本源等大家族遷居至大溪有很大的關聯,林家聘請木作匠師至大溪興建宅部、製作家具等。經過百年的發展,今日之和平路、康莊路、信義路、員林路等,有許多木器行、製材廠林立,是目前臺灣木器產業重鎮;中央路有著在地口味的百年市集;中山路、中正路、后尾巷等可體現日常生活;還有遍布各處的寺廟、古厝、街屋等自然人文地景等(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2017)。因此,大溪的木藝產業、歷史建築、文化風俗等,形成精彩的常民生活樣態、在地文化,也使得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一座富含在地故事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組織分組主要有總務組、教育推廣組、典藏展示組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籌備期程被壓縮,開館第一年(2015年)亦僅有5名公務人員和7名約聘人員,共12名員工到任,使得許多社區合作方案尚待逐年推展(黃蘭燕,2017),但若因業務需求,可聘請學者專家及相關人士等,成為諮詢委員會或審議委員會,提供館務發展諮詢意見和審議事項。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公立館舍作為定位,不過卻現階段由民間參與,並透過公部門主導並挹注資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2014)。館舍的組織架構為館長、秘書、會計室、人事室及三個組別,組別依序為總務組、教育推廣組、典藏展示組,詳細如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2017)。

  1. 總務組:文書、檔案、出納、總務、財產管理與資訊、法制、公關、研考業務、館舍修繕,及不屬於其他各單位事項。

  2. 教育推廣組:教育推廣、文化資產活化、社區營造、文化觀光、刊物出版、媒體公關、行銷合作、公共服務、解說導覽、志工管理及其他相關業務等事項。

  3. 典藏展示組:典藏展示文物、資料調查與蒐集、研究等典藏作業,及相關主題展示或學術交流研究、規劃、執行及其他相關業務等事項。

 

圖 5:館舍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網站,2017)

 

居民為博物館的主人,即我們的博物館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英文名為「axi Wood Art Ecomuseum」,尤其「Wood Art Ecomuseum」可縮寫為WE,中文意思即是一座名符其實「我們的博物館」(黃蘭燕,2017)。也就是說,居民為博物館主人,因此不論是博物館的營運方式、行動方案、活動規劃等,都是與居民共同討論建立參與式決策,同時博物館更是社區居民的學習中心、知識分享平台。

 

博物館以常民蒐藏和草根博物館員為特色,源於社群中各成員被賦予角色和任務

那實際作法如何建出一座「我們的博物館」呢? 大溪有許多不同的社群,例如匠師聯誼會、共識會議、街角博物館、三手(創意)市集、木藝行動教具、大溪走讀小旅行等,或者獨立的店家、農場、學校、工作室、木材廠等,將這些社群中或獨立的木藝匠師、店家、志工、導覽人員等,在不同的諸多行動方案中,賦予他們明確的角色和任務,逐漸擾動起更多居民的文化認同與主體性,與居民致力於博物館的保存、紀錄、展演等。也因為從老屋改建修復而成為博物館的內部空間不大,因此難以收藏大量的典籍物件,不過,卻將劣勢轉換為優勢,以「民間(常民)蒐藏」、「草根博物館員」的方式,作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經營策略(黃蘭燕,2015)。

 

館舍採分階段修復和開放周邊歷史建築,使博物館有更多元的展示空間和議題

已被納入歷史建築的23戶大溪警察宿舍群,採分年分階段修復、開放,並建構一主題多館開放,例如公有館舍「四連棟」是常設展館,以「大溪人.生活與歷史」為主題,館內以大溪人、生活故事、歷史等,做為分享和展示的內容;「藝師館」則是以在地職人的工藝傳說為主題,尤其先前更曾展出栽培許多大溪木器師傅的藝師游禮海的諸多作品(自由時報電子報,2016)。

因此,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館舍特色,是以整個大溪地區為博物館範圍,和具備公民行動場域意義,以居民為主角的生態博物館(即「我們的博物館」),且並非傳統的單一館舍,以及以觀光客(遊客)為參觀對象的博物館,但卻是具有完整和專業的博物館編制之規劃方式。

 

創館之初隸屬於文化局中的「計畫」型式而推動,無籌備處

市立博物館,通常有獨立的編制、經費預算,且需要籌備多年。但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在創館之時,並沒有籌備處,反而是隸屬「文化局文化發展科」中的計畫,在2014年的計畫為「木藝生態博物館推動平臺執行案」、「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館展覽及行銷案」、「桃園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基本策略規劃及展示資源調查案」、「日式宿舍群修繕工程」等系列專案,預將修繕的空間作為博物館展示空間的用途(黃蘭燕,2017)。過程中以社區營造與文化資產守護的觀念爭取博物館的創館,並串聯媒體、民意代表、在地人士、文史工作者等,適當的傳遞擁有博物的觀點與價值性,最終,桃園擁有第一座市立博物館,和台灣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以及爭取到博物館組織共有26名館員(黃蘭燕,2017)。

 

激發博物館內外自主參與的4項經營手法

在大溪隨處可看見逾百年歷史的縮影,所以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結合在地的自主社群,以保存文化資產的理念下創館,促進大溪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其經營手法共有以下4點特色,可作為其他地方文化館、博物館、社區館舍等營運之參考。

  1. 歷經社區營造精神與做法而成立的博物館:大溪居民從社區營造被提出開始,即有許多人士積極參與在地的社區營造,能主動關懷自己的家鄉,並傳遞社造理念和精神給予更多居民。諸如社造團體有「歷史街坊再造協會、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大溪鎮愛鎮協會、木器匠師聯誼會」等,對於地方的歷史文物、生活技藝、宗教信仰等,有著保存與傳承的完善意識。因此,大溪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其實是大溪老街上原有許多的老建築,由居民自主提報登入為歷史建築,接受公部門補助修繕工程、規劃設計等,最終在將老屋開放給公眾參觀,並成為生態博物館的一部分。

  2. 「在地蒐藏」成為博物館的文物:大溪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可見證從清代以來台灣木藝產業發展的繁華景象,從在地的寺廟、古厝、街道、宿舍建築等,可看見充滿獨特的大溪人文地景。尤其是歷經百年歲月的市集和木器行等。由於大溪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非大型館舍,沒有一般對「專業」博物館要求的典藏空間,因此,「在地蒐藏」的行動,就成為博物館當中展示的歷史故事、文物等。例如2015年5月博物館創館之際,從人才的培力、飲食知識開始,推出「大溪田野學校」計畫。做法是召募培訓20名大溪社區居民,第一期培訓課程為「大溪的餐桌」,讓居民藉由踏查,蒐集大溪日常的食物、飲食知識等(黃蘭燕,2017)。

  3. 公有館和街角館等整個地區都是博物館:大溪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非單一館舍,因此,整個地區都是博物館範圍。例如街角館是希望集合社區居民力量,由居民自主挖掘自己的故事、整理自己的場域空間,將充滿大溪的生活型態呈現出來,並讓大溪的珍寶被看見。

  4. 逐年修繕歷史建築物使其活化再利用:大溪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將在地的歷史建築物活化再利用作為策略,逐年修繕,再逐步地開館提供在地人學習與遊客參觀。並非一個全新且被規劃為博物館的建築物,因此,舊有空間的使用上常常需透過與居民的腦力激盪、溝通協調等,使小場域的空間能被妥善使用。

 

參考文獻

  1. 黃蘭燕(2017)。一個文化治理的角度—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籌備與誕生。博物館學季刊,30(3):81-99。

  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2014)。桃園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基本策略規劃及展示資源調查案。成果報告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主辦。

  3. 桃園市政府-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上網日期:2017年12月12日。網址:http://wem.tycg.gov.tw/

  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6/10/22)。〈北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兩新館開幕。上網日期:2017年12月13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44318

  5. WalkerLand窩客島網頁(2015)。[北部。臺灣博物館]桃園大溪|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上網日期:2018年1月12日。網址:https://www.walkerland.com.tw/article/view/77866

  6. 黃蘭燕(2015)。山河交響: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誕生。台灣工藝(56):6-13。

bottom of page